这张小小的方凳,竟是古代一品大员的“高级限定款”?

方凳,是现代家居中常见的一种。它小巧轻便,利于搬动,上户外纳凉提溜着就能走;喝茶打牌添个座不嫌挤,亲民又接地气。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看似寻常的物件,在古代却是响当当的“高级限定款”,不是一品大员还坐不上。 这里面究竟有何故事?接下来就请随我走进方凳的前世今生。 旧时王谢堂前燕 凳,又称「杌凳」,俗称「杌子」。“杌”字的本义是“树无枝也”,所以杌凳被用作无靠背、无扶手坐具的名称。 “杌凳”最早被发明于汉朝,但等到唐朝时汉胡文化交融,这才有所继承和发扬。如《…

方凳,是现代家居中常见的一种。它小巧轻便,利于搬动,上户外纳凉提溜着就能走;喝茶打牌添个座不嫌挤,亲民又接地气。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看似寻常的物件,在古代却是响当当的“高级限定款,不是一品大员还坐不上。

 

这里面究竟有何故事?接下来就请随我走进方凳的前世今生。

 

旧时王谢堂前燕

 

凳,又称「杌凳」,俗称「杌子」。“杌”字的本义是“树无枝也”,所以杌凳被用作无靠背、无扶手坐具的名称。

 

“杌凳”最早被发明于汉朝,但等到唐朝时汉胡文化交融,这才有所继承和发扬。如《辟馆亲贤》这幅图中所见,唐太宗李世民高坐交椅上,左右文学之士如燕翅般两溜排开,坐具都是清一色的圆杌。

■《辟馆亲贤》

 

除此之外,杌凳也是贵妇们上马、下马的踏板,又称“马机”。元代画家钱选的《杨妃上马图》,就是表现“杨妃”在宫人的搀扶下踩着曲腿圆凳上马的场景。

■《杨妃上马图》

 

到了宋代杌凳逐渐成为正式的坐具,而且它的“品阶”仍然不低。

 

彼时典章规定,宰相、使相这样的大员,等到皇帝曲宴、行幸时方能用“杌凳”,其地位可见一斑。

 

据《宋史记载》,宋真宗时的一品大员丁谓,与同僚李迪曾因事相争不息而被降职。次日,丁谓向皇帝喊冤遂又官复原职。真宗见矛盾已消,于是赐座于丁谓。但丁谓见到内侍拿的是“墩”,就立马制止,说道:“陛下已有旨恢复我平章事的身份了”。内侍这才拿出“杌”来替代,可见宋朝宫廷内礼森然,严谨有序。

 

明朝时尊卑之分更胜往昔,杌凳却因轻便、简约成为朝廷官员的常设,内阁诸大臣以下皆使用其为坐具。明人邓世龙在《国朝典故》记载:“内阁诸老…皆东西分坐小杌子及两小板凳…无交椅、公座之设”、“禁中尊止宝座,无敢面南,故自阁老而下,皆坐杌子”。

■明 黄花梨马蹄束腰杌凳

 

但大明宫廷之内,除外廷的阁臣所坐,皇帝对听候差遣、行走内府的太监另有一种“杌凳”赏赐。晚明太监刘若愚就曾说,内府的司礼监、掌印太监等都有机会“升坐蟒、先内府骑马、次升杌凳”。

 

这种“杌凳”就不是寻常外廷阁臣所坐,一块板下四只腿柱的“杌”。而是“如靠背椅,加两杆于旁,用皮攀如轿,前后各用一横杠。然抬者不在辕内,只在杆外斜插杠抬,而正行之…”,成为轿子的一种变体,也算是前人无法预料到的。

 

飞入寻常百姓家

 

现如今,方凳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,成为家家户户常见的坐具,小巧轻便,人见人爱。而这款由阅闲推出的“金丝楠勾角方凳”可以称为同类中的高性价比产品。

■阅闲出品 金丝楠勾角方凳

 

它以收藏大家王世襄先生《明式家具珍赏》中所收录的“清代黄花梨罗锅枨方凳”为原型打造,形制简约,朴实自然,造型清癯,自有一股凝练清秀之美。

■清 黄花梨罗锅枨方凳

 

它以金丝楠为原材,其木性优良,纹理华美,在灯光的照射下能看到金丝浮动,波光粼粼,如潺潺流水淌过观赏者的心田,视觉冲击力十足。

 

其面板以攒框嵌板而成,坐感平稳舒适。束腰与牙板一木连坐,以抱肩榫与腿足结合,腿足顶端出双榫纳入凳面底部,下端伸展为线条明练的马蹄足,敦厚稳固,劲峭有力。

 

四腿之间则以罗锅枨相连,用格肩榫装入四足,线条如浑然天成。显示出明式家具的神韵。

 

不仅如此,在腿足的下方还安有绒布垫片,能够减少搬动时的摩擦,又能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,十分地细节。

 

正当炎炎夏日,择一张清爽小巧的方凳置于家中,或书房阅卷,或客厅品茗,或凉亭消夏,都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